查看原文
其他

世相|哪怕读个三本,还是能够改变你的阶层

2017-06-08 张丰 大漢人文


文 | 张丰


所以,我们也就能够理解,为何有些用人单位的人力主管,在招聘的时候,会问一句:请问你的第一学历是哪所大学?他实在在寻找“精英”,是在“普通高校”这个泛称中,寻找非普通高校。

 

所以,这个社会才有211和985崇拜。现在全国一本院校,每年的招生人数超过70万人,差不多相当于扩招之前全国总的招生人数。前20年“考上大学”和后20年“考上重点”,意思是一样的。

 

当然,市场的魅力就在于,你即使是北大、清华毕业,也要和一个普通三本同台竞技去应聘,你有很大的概率会赢,但仅凭毕业证书,你也无法就证明一定高人一等。对绝大多数二本或三本的毕业生来说,竞争就尤为残酷。他们绝对不会把自己看成是“天之骄子”,也不会天真以为读大学就能改变命运。

 

对他们来说,高考还能改变什么?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是这样的:“高考的孩子们,你们一定不要紧张。作为一个过来人,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们,高考,只是决定你们未来在哪座城市打王者荣耀而已,不过还是好好考,毕竟大城市的网速好点。”


我的看法是,即使读二本、三本,仍然是有意义的。


恢复高考40年,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在1977年,社会的两大阶层,是农民和工人,他们分别处于乡村和城市,相互隔膜。到了2017年,媒体已经很少报道“工人”和“农民”的新闻,不是说他们不存在了,而是整个社会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变。


我们这个社会的两大阶层是什么?你如何做一个二分法式的区分?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城市化,你大可以分成“有房”和“无房”两个阶层。按照发达国家的习惯,会分成“白领”与“蓝领”,或者“上层”“中产”“底层”这样的三分法。


这些都是基于生活方式的划分。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,与没读过大学的相比,区别并不在于收入。一个在写字楼上班的白领,可能没有建筑工地上工人收入高,但是他一定会认为,自己拥有更高或者更体面的“地位”。


40年高考,为中国带来1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,尽管读的大学有差异,但是“大学毕业生”,仍然是一个有区分度的群体。他们从事着与脑力或者知识相关的劳动,而不再是体力劳动者。他们有一定水准的文化,他们也喜欢消费文化(电影、演出);他们也有大致接近的生活趣味,没那么粗鄙。


再直白一点说,他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产阶级。美国在二战后出现了这种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,而中国则到2017年才拥有这个群体。一亿人,还不到全部14亿人的10%。中国的高等教育还会发展下去,按照如今每年700万的招生规模,再过20年,中国才拥有2.5亿大学生,在整个人口中的占比仍然不高,它仍然是对人口进行区分的一个标准。


如果改变命运就指从奴隶到将军,或者从屌丝变成马云,那高考确实改变不了你的命运。但是,高考却可以改变你所在的阶层。不管你是在农村还是城市,你都必须想办法跻身于“大学生”这个阶层。当然,如果你家境殷实,继承祖产或者创业,都可以发达,但是对大多数普通人(中产或中产以下家庭)来说,读大学仍然是有价值的,千万别被网络段子给忽悠了。


20年前,我父亲就对此有深刻理解。作为一位在农村生活的小学教师,他诱导我考大学,并不讲什么“改变命运”或者“升官发财”的大道理。往往是在炎热的夏季,在田地里,他会问我:是这样的生活好,还是在办公室里吹电风扇好(那时他还不知有空调)?



【精华推荐】

三和,一个南方的童话

毛坦厂陪读家长:高考结束后要大醉一场

衡水中学是穷人孩子的赌场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